近日,西峡法院丹水法庭接到群众求助后,迅速响应、主动作为,第一时间联系当事人,并联合当地村委会开展调解工作。最终,法庭以“法理+情理”相结合的方式,成功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化解在诉前阶段,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。
“杨法官,我女儿、女婿整天不回来看我,连孙子也不来,他们根本不管我,我要告他们不履行赡养义务……” 不久前,丹水法庭的杨付林法官接到了崔老汉的求助电话。与以往直接立案审理的流程不同,杨法官此次并未急于推进程序,而是先主动联系了崔老汉的女儿和女婿,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,深入了解这起家庭矛盾背后的来龙去脉。
沟通中,崔老汉女婿道出实情:“我们在县城打工,之前常回家看父亲。但两个孩子上高中后,既要打工养家,又要照顾孩子学习生活,实在太忙。即便没常回,也一直托邻居捎钱捎物,没断过赡养义务。只是父亲总想让我们留老家,我们没法答应,吵了几次后,为避免矛盾才少回去的。”
摸清双方矛盾的症结后,杨法官当即与崔老汉的女儿、女婿沟通,建议他们暂时调整时间,带着孩子一起回崔老汉家,通过面对面敞开心扉的交流,共同解开彼此的心结。同时,为让调解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,杨法官还特意联系了崔老汉所在村的村委会主任,邀请其一同参与调解,借助基层治理力量助力矛盾化解。
在崔老汉家中,调解工作有序展开。杨法官首先向崔老汉的女儿、女婿详细释明了我国法律中关于赡养老人的相关规定,明确指出“赡养父母是传统美德,更是法定义务,不能因生活安排意见不合就减少探望,这既违德也违法。”随后,杨法官又对崔老汉耐心劝解,细致讲解了子女打工、照顾孩子的生活压力,希望老人能多理解子女的不易,不要过度苛求子女留在身边。村委会主任也结合村里的养老帮扶政策,向崔老汉介绍了村里能提供的帮助,彻底消除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担忧。最后,在法庭与村委会共同努力下,崔老汉理解了子女难处,女儿、女婿也认识到探望不足,当场承诺多抽时间陪伴父亲。双方解开心结、握手言和,这场家庭矛盾在诉前得以温暖化解。
此次纠纷化解,是西峡法院丹水法庭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打造“龙乡和声”审判调解品牌价值的鲜活体现。丹水法庭立足于辖区实际,将司法力量与基层治理资源结合,以“和”为核心理念,打造出“龙乡和声”审判调解品牌,旨通过法律释明守牢底线、保护权益,又以情感沟通、情理疏导修复感情,把矛盾化解在萌芽、解决在基层,减少当事人诉讼成本,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,让司法既是“定分止争”工具,更是传递温暖、守护和谐的桥梁。下一步,西峡法院将深化“龙乡和声”品牌打造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让更多矛盾在“和风细雨”中化解,为构建平安和谐法治社会贡献司法力量。